绯岸文化签署国家级ip《宴乐百戏》,《孔子见老子》,《大禹治水》,《虎食女魃》,《男耕女织》,《龙车升仙》,《辅首街环》,《伏義女娲图》,《神龙布雨图》
【宴乐百戏图】
该画像石,长度 1.66 米,宽度 96 厘米,共 9 组画面 33 个人物,充分展现了汉代的建筑、人物、服饰、仪礼、乐舞和百戏等社会百态。
画像中,五脊四坡的庑殿顶,是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建筑类型。故宫紫禁城太和殿, 就是用的庑殿顶。那太和殿的老祖宗就在洛阳,就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中的太极殿,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在汉代建筑规制不严,墓主人可以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准备最高级别的大殿。看两侧这一对重檐庑殿顶的石阙,画像砖、石中的阙门代表的是天门,带翅膀的羽人在守候,凤鸟飞旋,都表示出墓主人居住在仙界之中,是汉代升仙思想的具体表达。
看这三组人物,分别表现的是墓主人听取汇报安排工作、宴飨宾客、家眷孩童家庭和 睦的场景。下半部是他以后可以享受的乐舞百戏,这面建鼓为双虎共头座,构思巧妙,上 部装饰华盖一样的羽葆,两位降龙伏虎的壮士,骑在虎身上,将建鼓擂的咚咚响。这边两 位壮士在“角抵”、三位持各种兵器的武士在比武,在五弦古琴的伴奏下,曼妙的女子正 在甩袖扭腰,在跳长袖舞。
【孔子问礼老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儒教始祖, 被后世尊为“文圣”。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老子曾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熟知周公的礼乐制度,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孔子和老子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代表人物,他们曾经在我们洛阳会面。 孔子为了重建周礼,不远千里从鲁国来到洛阳,考察“理学之源”和“道德之规”,并专程向博学的老子当面请教,询问礼乐。
他们的见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有记载,在汉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题材比较多见,此图生动的再现了两位伟人在洛阳会面的故事。画面中一共有八个人物,中间手拿鸠仗的老者就是老子,两位随从衣冠楚楚、侍立身后。汉代规定寿高 70 的老者朝廷会赐发鸠仗,并给予一些福利和制度保障。鸠仗上的鸠鸟为不噎之鸟,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左边带着学生躬身相对的是孔子,冠高衣整齐、恭敬谦和。孔子身后三人,手持笏版,躬身慕随。中间的小朋友名叫项橐,他在七岁时曾经被孔子拜为老师,缘由是项橐用泥巴在路中间做个城,孔子想让项橐给马车让路,七岁的项橐机智的回答说:自古以来只有车让城,城怎么能让车呢!让项橐这个小老师出现在画面上,一是为了表现孔子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的好品德,二是构图上可以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让画面更丰富。
【大禹治水】
考古学家对洛阳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地层考古时,发现了洪水泛滥的淤积层,证明距今四千多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确实发生过大洪水,并且这场大洪水应该是全球肆虐的。 《圣经》中记载,暴雨昼夜不停,持续 40 多天,就连诺亚的方舟也只能在水中漂流,最终搁浅在高
山之巅。而在 3500 年前的苏美尔资料以及古文书中,将这场暴雨看做地球上最为黑暗的时间,尽管有不少人在挣扎,但还是被灭绝了。其中对史前洪水记载最明确可靠的便是古巴比 伦中的《吉尔伽美什诗》,其中关于洪水的记载是从当时逃难的幸存者口中得知的。根据幸 存者所述,当时大陆几乎全部被淹没,只有居住在高山之上的人才得以幸存。
西方人遇到了大洪水,他们的办法是乘坐诺亚方舟逃离。而我们中国人的办法是迎着困 难上、解决困难,大禹带着人们疏通河道,13 年里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退却大洪水, 由于大禹功绩巨大,赢得万民爱戴,舜帝就传位给他。他的儿子就是建立夏朝的夏启,离这里 15 公里的二里头就是夏朝的国都——斟鄩。
我们看下方这一组画面就像连环画故事一样,表现的是大禹不同的治水场景,这里治理结束就赶紧去往下一个地方。大禹是主角,形象高大,头戴斗笠,手持耒耜(lei 二声 si 四声),风尘仆仆,刚强坚毅。上部比大禹小一些、被祥云环绕的是天界的仙人,他们也来助 力,送工具送食物。中间这一组人物形象更小一些,是跟随大禹治水的老百姓,他们挥舞着 石制的、木制的工具,弯腰弓步劈山凿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中间这一块图案代表的是“洛书” 。传说大禹治水时,洛河中一只神龟,背驮“洛书” 来献,大禹据此图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我们中国今天仍被称为“九州”。伏羲在洛阳发现的“河图”和大禹的“洛书”是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明”的柱础。
【虎食女魃】
这一幅极具“三 D”动感效果的故事图叫“虎食女魃”或“虎食女魅” ,我们看画像石上这些简单的线条平淡无奇,就像“三 D”效果需要“三 D”眼镜一样,它的效果用拓片来表现,一幅栩栩如生的动态故事图立刻呈现在出来。
画面上,一只体态健硕、孔武有力的神虎猛扑过来,准备捕食这个惊慌失措的小女子, 瘦弱的女子纤巧瘦弱,痛苦的作挣扎状,惊心动魄之势瞬间抓住我们的目光,不禁屏气凝神猜测这个小女子命运。工匠将这个令人惊恐的一瞬间,刻画在这块冰冷的石头上,过去了将近两千年,今天观看的时候,那个生死攸关的场景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根据《山海经 ·大荒北经》的记载,这个小女子叫女魃,传说她是天上主管旱象的天女, 黄帝大战蚩尤落于下风,就请天女下凡帮忙,最终大胜蚩尤。但由于天女是私自下凡,不能返回仙界,无奈的她只好滞留在人间。可是她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人们怨声载道。天帝知晓后大怒,就派下神虎吃掉天女,还人间一个太平。
在古代,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威胁,人们不清楚原因也没有办法抗御,便误认为是有旱鬼作祟。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古人就借助于神虎。画像砖石中出现这个题材,是汉代人祈求消除旱灾的方式,同时,这也是一种需求,希望具备法力的神虎可以吞噬一切邪魅, 佑护墓主人死后世界的平静安宁。
【龙车升仙图】
画面的上方是《龙车升仙图》。汉代人崇尚“长生不老”,死后可以升入仙界是生命的最好归宿,所以墓葬中常见各种《升仙图》。 “如天之门在西北,升天之人宜从昆仑上”, 昆仑山是升仙者的目标,因为天界的大门位于其上。昆仑山并不是容易到达的,它居于西极,
上抵苍穹,百川围绕之,渊极深,不可渡,路极远,不可行。故凡人欲往昆仑,必须以奇异 灵兽为其驾车。
龙,是最常规也是最受欢迎的载兽。这种具有神力的灵物能翱翔于天、深潜于渊,世间 无其阻碍,是神人的专用坐驾。屈原在其充满瑰丽幻想的楚辞中,便不止一次地表达乘龙升 天的快感,如《涉江》中“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更令汉朝人印象深刻 的应当是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在故事中,“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 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
这件藏品中墓主人夫妇乘坐的正是由神龙驾驶的豪华缆车,车身装饰华丽,上面有羽葆 华盖,夫妇两人安坐其中,神龙飞舞护送,引领着墓主人去往仙界之中。
此图不仅反映了两汉之际人们代代相因、锲而不舍的“追仙”梦想,还反映了当时的人 们登峰造极的想象力——一个奇异瑰丽的神仙世界, 以及灵魂升仙的奇妙方式。
【铺首衔环】
“铺首”又名“铜蠡” ,多用做门上的“门环”,就似我们现在用的“门拉手” ,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唐诗中的“锁街金兽连环冷”,描述的就是铺首。铺首的形象 源自于先秦的饕餮纹。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夏商时期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 是鼎上,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吕氏春秋 ·先识览》中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铺首多以金属制作,有金铺、银铺、铜铺等,形状有虎、螭、龟、蛇等,用其镇凶辟邪。
“铺首衔环”古已有之,早期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上,“铺首衔环”铸饰成青铜器的装饰构件与祭祀用的的青铜器一样,可以“兽面衔环辟不祥”,它起到的是与神灵沟通的目的。 传说春秋初期,一位叫公输般的人,在海岸上看到岸上的螺蛳,把脑袋从壳中钻出来,用脚画圆形,画完后缩回脑袋闭其户,终不可开。于是受到启发,将其头形做成“门环”安装在 门上。还有学者说“龙生九子本领各不相同”,椒图是龙的第六子,因其喜静不喜动,警惕 性高,故装饰于门扇之上,让他看守大门,既显得庄严气派,又可镇魔辟邪。
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乃至人死后安葬的 场所,为避祸求福,大量使用“铺首衔环”,祈求神灵勇猛果敢,永世的保护自己家庭的人 财安全。
【伏羲、女娲图】
这是一对画像石墓门,这两位对偶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伏羲和女娲,二位大 神在汉代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地位和威望也极其崇高。
能够生化万物的女娲,一会抟土造人,二会熔石补天,备受人们尊敬。伏羲是燧人氏之 子(亦传其母为华胥,在雷泽踩了雷神脚印而怀孕,怀孕 12 年生下人首蛇身之子,取名伏羲)。在古籍记载中,他是三皇五帝之首,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王,“继天而王,为百王 先”。根据古籍记载,他曾经在我们洛阳孟津的黄河边,得到背上有图案的龙马,此图便是 我们“河洛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图,他据此潜心研究创立八卦,并推演八卦而形成《周易》,影响华夏文化几千年。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俩结为夫妻,繁衍了我们华夏民族。汉画像砖石中有大量伏羲、 女娲的图像,两者都是人首蛇身,成对出现,或高举日月、或怀抱日月、或手持规矩、或相互交尾。汉画像砖石中出现这一类的图像,充满着象征意义。他们与日月的组合,表明了伏羲、女娲作为阴阳主管神的身份和地位,手执规矩象征了他们具有奠定乾坤、整饬秩序、规范法度的权力,相互交尾则体现了人们对阴阳交合、孕育生命的崇拜和期望。
看这一块画像石墓门上的画面,从飞禽、家畜到人类,都在形象的表达着生殖繁衍是件 非常美好的事情。比较东西方文化,基督教的《圣经》中则记述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繁衍后代的故事,可见古代对于生殖的崇拜和期盼是人类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