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洛阳市青铜博物馆》 馆藏展品与绯岸文化达成合作协议

2022-07-12 12:46:21 admin

洛阳市青铜博物馆

黄烨儒

河南省洛阳市人

黄氏青铜器第十七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洛阳市“ 河洛工匠”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河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洛阳市青铜器研究院院长

洛阳市文化产业协会副理事长

仿古青铜器洛阳市“企业标准”起草制定者仿古青铜器河南省“地方标准”起草制定者

中国青铜器工艺标准起草者,中国唯一传承四百多年的青铜器家族。

黄氏青铜器第十七代传人黄烨儒先生,研发承仿的商周青铜器,为中华青铜器高仿真之首。他以其独特的手工工艺,作坊铸造,皇室渊源,高贵格调而风靡祖国大江南北。黄氏青铜器发轫于九朝古都洛阳北邙山,手工工艺传承十七代至今。

黄氏青铜器不仅引领着目前中国青铜器的最高水平,而且是中国青铜文化制作技艺的杰出代  表。江西省吉安市博物馆青铜馆 50 余件高仿商晚期青铜器,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青铜器馆展示的高仿青铜器,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高仿“毛公鼎”。

以上各馆展示的商周高仿青铜器,均由黄烨儒大师亲自制作。


A001 兽面纹方鼎


图片关键词    A001 兽面纹方鼎


    年代:西周

    规格:高 100cm

    兽面纹方鼎俗称“洛阳鼎”, 双立耳,方腹,四柱足 。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占,均以非常

    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鼎为炊具,也是等级、身份象征的礼器。1977 年洛阳北窑出土 。

    现藏:洛阳博物馆






A002 毛公鼎


图片关键词A002 毛公鼎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 高 53.8cm

特征: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鼎内铭文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 32 行,长达 499 字,为西周青铜器之最。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843 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A003 四羊方尊


图片关键词      A003 四羊方尊


        年代:商晚期

        规格:高 58.3cm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

四角是 4 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1983 年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A007 三年兴壶

图片关键词A007 三年兴壶


年代:西周中期

规格:高 65.4cm 通高: 65.4cm 口径:19.7cm 容酒器。

1976 年 12 月发现于陕西扶风庄白村。有大圈顶盖。长颈, 鼓腹下垂,下承圈足。颈部双耳犀首衔环。西周中期后段新兴这种形体庞大的壶。颈腹等饰三道波曲纹,盖顶中部饰长冠凤鸟,围以连续鳞纹。盖缘及圈足分别饰兽目交连纹和兽体卷曲纹。铸造祭祖的礼器。

今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A008 小克鼎


图片关键词A008 小克鼎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通高 35,46m 宽 33.6cm 重 12.54kg

口部微敛、腹略鼓,腹壁厚实,方唇宽沿, 立耳,蹄足、形制厚重。颈部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宽大的环带纹,立耳两侧饰有相对的龙纹,三足上部是突出的兽首。此鼎整体气魄雄浑威严沉重,纹饰疏朗畅达,不以细致见工。小克鼎内壁铸铭文 8 行 72 字,大意是 ∶

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去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做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筐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A011 蟠螭纹铜圆鼎


图片关键词A011 蟠螭纹铜圆鼎


年代:春秋

规格:高 57cm 宽:59cm 通高 52cm,口径 51.5cm

耳高 12cm 足高 20.5 cm.

出土地点:河南省新郑郑公大墓。

鉴赏要点:鼎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所谓陪鼎,周礼天官膳夫 ﹕ “天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注“鼎十有 二,牢鼎九,陪鼎三”。礼书云:“陪鼎所以陪正鼎” 。故陪鼎小于牢鼎,直口平缘, 厚立耳外张,腹宽饱满,长兽蹄足,全器饰满蟠螭纹,以绳纹间隔之。

今藏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A012 仲义父醽(ling)

图片关键词


A012 仲义父醽(ling)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高 44cm盛酒器 通高 44 厘米 口径 15.4 厘米 底径 16.9 厘米

出土地点:清光绪 16 年(1890)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寺任村

鉴赏要点:侈口长颈,斜肩敛腹,圈足,绳纹环纽、口下有四个小环、肩两侧置卷龙耳、盖缘,肩和圈足饰鳞纹,腹部饰垂鳞纹。

今上海博物馆收藏







A015 何尊


图片关键词A015 何尊


年代:西周时期

规格:高 38.8cm 通高 38.8cm, 口径 28.8cm,底宽 20.2 cm

特征: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 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 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 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 12 行共 122 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 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1963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A016 蝉纹罍


图片关键词    A016 蝉纹罍


    年代:西周 规格:高 45cm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 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A019 黄夫人壶


图片关键词A019 黄夫人壶


年代:春秋 规格:高 39.5cm 1983 年河南光山宝相寺出土。长颈鼓腹,平底圈足,颈两侧各有爬兽形耳,盖顶有一圆钮盖面饰兽体卷。黄夫人壶 : 黄子作黄甫(夫)人行器。则永宝宝,灵终灵后。














A020 夔龙纹壶


图片关键词      A020 夔龙纹壶


      年代:春秋

      规格:高:41.5cm 宽:24cm

      鉴赏要点: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纹饰疏宽流畅,规整大方,造型典雅庄重颇有特色。










A021 父匜甗


图片关键词A021 父匜甗


年代:西周早期

规 格 : 高 38.6cm

1974 年 2 月 14 日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二号西周墓出土,二级文物。腹内铸铭文 3 字,通高 38.6cm,口径 22.7cm,腹深 16cm,重量 4.35kg

注 ﹕ 甗为饮煮器,此器铭记庚氏族为其父己铸器,同墓出土的铜器还有父丁觚。此墓为农民在砖瓦场挖土时发现。










A022 仲南父壶甲


图片关键词

A022 仲南父壶甲

年代:西周中晚期

规格:高 54.5cm

1975 年 2 月 2 日岐山县京当乡董家一号西周窑藏出土,一级文物。器盖内各铸铭文 16 字,通高 54.5cm ,口 径 15.6cm 腹 径 32cm ,重 量14.45kg。










A023 折觥


图片关键词

A023 折觥


年代:西周

规格:高 26cm 长:33cm 规格:通高 28.7cm

特征: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 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







A025 蟠龙盖兽面纹壶



图片关键词

A025 蟠龙盖兽面纹壶


年代:西周早期 规格:高 70cm

特征:盖上铸昂首蟠龙,宽圆肩,下腹收束, 圈足直缘,两肩兽耳衔坏。腹部以触角兽纹、兽面纹为饰。腹下缘饰尖角龙纹,圈足饰平顶角型龙纹,与盖的龙纹相同,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973 年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北洞出土。













A026 折斝

图片关键词A026 折斝


年代:西周早期

规 格 : 高 34.1cm

1976 年 12 月 15 日扶风县法门镇庄白 1 号西周窑藏出土,一级文物。蓋内铸铭文七字,通高 34.1cm,口径 18.6cm,腹深17.7cm,重 5.55kg,有铭文释义。从"折"斝的器形和纹饰判断,应该属于西周早期昭王时期,铭文显示,这件斝是"折"为其已故的父亲"父乙"做的祭器。根据同一窖藏所出的"墙"盘铭文,这里的"父乙"应该就是微氏家族的"乙祖",而" 折"就是"亚祖祖辛"。斝铭文末尾有一个族徽符号,由"木"、"羊"、" 册"三个字组成。

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A027 伯格卣



图片关键词A027 伯格卣


年代:西周 规格:高 33cm 宽:22cm

伯格卣是一种盛酒器,宝鸡出土,伯格为人名,卣为器名。此器是容酒器中造型最为精美的一件,伯格卣上有

提梁、高隆盖、鼓腹,一般均饰有饕餮纹, 华美大方,实用性强,象征高贵地位。饕餮纹是只进不出的吞财兽,寓意生活富有。伯格卣仿古青铜器底座可以刻字贴牌。整器装饰华丽,纹饰立体感强。主体兽面纹上设高浮雕卷曲羊角,以雷纹为地。提梁两端置立体羊首,梁中部设一对牛首。盖沿、器肩和圈足饰龙纹,四条棱脊自盖至足,器内铸铭文六字。








A028 伏鸟双尾虎



图片关键词A028 伏鸟双尾虎


年代:商晚期

规格:高 25.5cm 长:53.5cm

特征;此器形似虎尊但虎底不连,内空,张口、左右露一獠牙,突目粗眉,双耳坚立,粗颈,垂腹,背脊突出,后垂双尾,尾端上卷。背伏一鸟,尖喙圆晴,坚颈短尾。虎身及四肢分饰鳞片纹,卷云纹和云雷纹,所有纹样均为阴线雕刻。整个虎形,躯体庞大,怒目圆睁,虎视眈眈,作半起欲奔之势,生动再现“虎”的形象。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藏


A029 涡纹罍


图片关键词A029 涡纹罍

年代:西周

规格:高 43cm 宽:43cm

特征: 此器为西周涡纹罍,平沿,束颈,肩成弧圆状,腹下收,圈足较低,4 页底内凹,肩两侧有牛首耳。双耳间饰有 3 个等距的浮雕涡纹,肩最大径处有一周凹带纹。腹近底一侧有牛首形鋬。口沿上可见覆盖的席纹。腹部有小砂眼和修补的痕迹

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A030 龙虎纹尊


图片关键词


A030 龙虎纹尊


年代:商中期

规 格 :高 48cm 宽: 43.5cm

原 件 高 50.5cm ,口 径45cm

特征:敝口,高圈足肩饰三龙纹,腹饰三扉棱双身虎食人三组,圆足饰兽面纹并有镂孔.堪称中国艺术瑰宝。

1957 年安徽阜南朱砦润河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A031 乐未央壶


图片关键词A031 乐未央壶


年代:汉代

规格:高 35cm 宽 30cm

特征;该青铜器显直口内折,平沿,束颈, 腰下收,圈内较低,低内凹,腰部有两环。从而使该器达到了一个更加稳定的造型。

现藏:上海市博物馆

2006 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A035 追簋


图片关键词

A035 追簋


年代:西周

规格:高 36.5cm 宽:43cm

特征:簋为盛食器,腹部两侧以回顾龙为耳。盖缘、口沿下饰窃曲纹,用祈介眉寿永 令,器体较大,方座饰卷体龙纹。 盖器同铭,用作朕皇祖考尊簋。用享孝于前 文人,霝终。追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腹部饰连体龙纹,圈足,顶有圆形捉手,隆盖,畯臣天子,各铸 7 行 60 字:追虔夙夕『0095』厥死事,侈口, 下附方座,鼓腹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A036 棱形纹壶

图片关键词



A036 棱形纹壶


年代:西汉中期

规格:高 45cm 宽:26.5cm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968 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A038 圆涡纹柱足圆鼎


图片关键词A038 圆涡纹柱足圆鼎

年代:商

规格:通高 44.9cm,口径 32.1cm。

1989 年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此鼎斜折沿,薄方唇、近环状立耳。直壁,深腹,下腹略鼓。圆底近平。柱足较短,中空,立面为圆柱状,形似象鼻。上腹装饰一圈宽带纹、由 15 枚乳钉状凸出的涡纹和间隔的四瓣目纹组成,上下界以凹弦纹。足饰省体兽面纹,大立耳、乳钉目。出士时器外底满布烟怠,内底残留污垢、灰烬。柱足圆鼎出现于商早期.广泛流行于殷墟时代。与锥足圆鼎相比、其形象更加稳重大方, 是青铜铸造工艺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新干大洋洲所出柱足圆鼎有 3 件为兽面纹鼎、圆涡纹柱足圆鼎仅此一件。此外,对圆涡纹的定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圆涡纹应称火纹,具有太阳崇拜和火神崇拜的双重意义。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050 羽翅纹壶

图片关键词A050 羽翅纹壶


年代:战国早期

规格:高 47.5cm 宽:31cm。

壶是一个汉字,读作 hu,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也指像壶的形状或出水状态的东西。














A051 颂壶


图片关键词A051 颂壶


西晚期

63cm 宽: 42cm

器者"颂"而名。特形制瑰丽其整体身呈方形带圆壶身部装一周环带纹,颈两侧各有一首耳衔环,腹部四环,腹部四面各装饰环带纹和浮雕双身蛟龙纹,龙头位于腹部正中龙身向左右伸展,作盘旋状,在龙身和纹饰空白部位,穿C 形纹、夔纹,龙尾在器腹转折处成龙首而与侧面龙身相衔接,凸显纹饰立体感,方圈足饰垂鳞纹和窃曲纹。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A053 鸟纹象尊

图片关键词

A053 鸟纹象尊


年代:西周

规格:高 23cm 长:37.8cm

特征:象尊构思非常巧妙,大象肥硕丰满,象鼻为流,与腹腔相通。象口微张, 齿牙外露,圆目突出,圆耳耸起。背部坦阔,开有长方形尊口,器盖扣伏尊口。盖中部隆起,上有两圆环钮。四足短粗,象尾自然下垂。器盖饰 4 组卷体蛇纹,通体饰 4 组垂冠凤鸟纹,纹饰布局至为巧妙奇特。1976 年宝鸡茹家庄国墓地出土。

现藏陕西博物馆







A056 莲鹤方壶


图片关键词A056 莲鹤方壶


年代:春秋

规格:高 46cm 宽: 23.5cm

特征:盛酒或盛水器,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 型,有盖、双耳、圈 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 瑰丽的装饰效果, 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 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A057 逨盉


图片关键词A057 逨盉

年代:西周

规格:高 45cm 宽:47cm

特征: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器身扁平圆形,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鋬四兽(龙足。腹两侧各有一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  龙纹、重环鳞纹和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 3 20 字:“逨作朕皇高且单,公  考尊盉,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2003元月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A058 折肩铜鬲

图片关键词A058 折肩铜鬲


年代:商晚期 

规格:高 40.2cm 宽:28.5cm

此鬲造型奇特,袋足近乎圆柱形,整器瘦高,连珠纹分别饰于肩上和肩腹交界处,袋足和裆部饰燕尾纹,造型与装饰都呈现出鲜明的方特色。大洋洲铜器在口沿、器耳等边缘部位广泛装饰的燕尾纹、或认为源自南方常见的竹器编织纹,或认为具有水乡特色的简化鱼纹,总之这种独有的纹饰必然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特点有某种联系。

1989 年江西省新干线大洋洲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059 卫盉

图片关键词

A059 卫盉

年代:西周

规格:通高29cm 口径20.2cm,重 7.1kg

特征:束颈,口沿外侈,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 是西周恭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A060 饕餮纹双耳壶


图片关键词A060 饕餮纹双耳壶


年代:商代

规格:高 46.3cm 通高:46.30cm。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 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饕餮纹无疑给双耳壶增添了神秘和美感。饕餮纹双耳壶为青铜器中的精品。











A061 仲彤父盨


图片关键词A061 仲彤父盨


年代:西周 一级文物

规格:高 20.3cm 宽:28.5cm 器盖内各铸铭文 12 字,通高 20.3cm,口横 23.5cm,口纵 15.3cm,腹深 10cm, 重量 4.28kg。

1973 年 6 月 19 日扶风县新店乡五郡一号西周窑藏出土





A067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


图片关键词

A067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


年代:商

规格:高 34cm

镈是一种打击乐器,众乐并奏时控制节奏,起到指挥作用。此镈纹饰繁缛,前后两面高浮雕兽面纹。该镈时代 早, 墓葬出土,十分珍贵。 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1989 年新干县大洋洲遗存出土。










A068 卷云纹兽面纹铙


图片关键词A068 卷云纹兽面纹铙


年代:商代

通高 41.5cm 甬长 17cm

打击乐器,六边形腔,甬中空于铙腔通, 钲部饰卷曲云纹构成的兽面纹,长方突目,以连珠纹衬地,侧边四窄面饰角云纹带,口下隧部饰卷云纹。出土时通体涂抹有红朱痕。铙在安阳殷墟是成组出现,有三件或五件一组不等且形体偏小,而新干商墓出土的三件,形体较大,纹饰各异,说明如同南方地区的一种乐器。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069 宗周钟(鍾)又名㝬(胡)钟

图片关键词A069 宗周钟(鍾)又名㝬(胡)钟

年代:西周

规格:通高 65.6cm 重 34.9kg。

特征:计有铭文 123 字,记载厉王征服南方诸小国的故事,是商、周两朝甬钟单件铭文之最。宗周钟在外形上最为醒目的特征是,钟身上所装饰的 36 个像刺猬般的“乳突”,又称“枚”。有学者认为乳突可以用来调音,但大部分的学者多半认为乳突只是一种装饰,藉由立体突出的乳突,及下半部装饰的吐舌夔龙纹。而著名的铭文就铸在乳突中间的钲部及鼓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A070 合瓦形腔铜铙

图片关键词



A070 合瓦形腔铜铙


年代: 商晚期

尺寸:通高 43.5cm 重 18.4kg

出土地点: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今藏江西省博物馆










A071 几何目雷纹铙


图片关键词

A071 几何目雷纹铙


年代:商后期

打击乐器,甬中空与腔通, 舞平,铣尖,口微凹。隧部、钲部、舞部及铣身周围边均饰线条流畅的卷云纹。钲部两侧的铙身阴刻几何形勾连雷纹。

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072 云雷纹青铜铙

图片关键词


A072 云雷纹青铜铙

年代:西周

规格:高 49cm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079 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


图片关键词A079 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


年代:商代

通高 44.5 厘米,重 13.1 干克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鼎通高44.5 厘米,重 13.1 千克。其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高扉棱 鼻,乳丁突出,尾上卷。耳外侧二条 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 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该器虎头硕大, 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

商兽面纹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 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 足呼应。该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 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该地区可 能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现藏江西博物馆






A080 立耳鱼形扁足铜圆鼎


图片关键词A080 立耳鱼形扁足铜圆鼎


年代:商(公元前 16 世纪一前 11 世纪)

规格:通高 30 厘米,口径 23.5 厘米

此鼎盘口、斜折沿,立耳、浅圆腹,圆底、鱼形扁足。三扁足张口露齿,圆目稍凸, 耳足呈四点配置。腹部纹带为粗细线条相间的外卷角兽面纹三组,乳钉突目.略凸起的鳞片纹状鼻,展体,上卷尾。三组之间。以简体式夔纹分隔。鱼形扁足的造型不见于商代其他青铜器遗存、为赣江流域所独有, 但此鼎腹部的兽面纹与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上常见的连体兽面纹相似, 且扁足也以足尖着地、其形制很可能是在模仿夔形扁足鼎的前提下创 造出来的。此外,浙江吴兴出土的一件良渚文化扁足陶鼎,三扁足呈 鱼形,向内撇。以足尖着地。吴兴与新干相距不远,良渚文化扁足鼎 也可能是新干鱼形扁足鼎的另一个文化渊源。赣江流域是多元文化汇 聚之地,新干鱼形扁足鼎是这一地区文化交融的生动实例。

江西省博物馆藏




A081 鸟耳夔形扁足铜鼎


图片关键词A081 鸟耳夔形扁足铜鼎


年代:商晚期 礼器

规格:通高 27.4 厘米,口径 16.7 厘米,足高 13.3 厘米

出土地点: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今藏江西省博物馆











A083 康侯方鼎


图片关键词A083 康侯方鼎


年代:西周早期

规格:高 27.8 公分

特征:铭文:康侯丰作宝尊。为成王时武王弟康侯自作以祀宗庙之礼器,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原属中国故宫博物院。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A086 斜目纹扁足鼎


图片关键词A086 斜目纹扁足鼎


年代:商

规格:13.4 厘米










A088 圆鼎


图片关键词        A088 圆鼎













A089 牛首兽面纹鼎


图片关键词A089 牛首兽面纹鼎


年代:西周前期

规格:通高:122cm 饪食器

特征:腹部有三牺首大板,板耳下有勾形珥,为铜鼎类所仅见。1979 年发现于陕西淳(chun) 化史家塬村。

今藏于淳化县文化馆。









A093 叔单鼎


图片关键词A093 叔单鼎


年代:春秋早期

规格:高 39 厘米

特征:铭文全文共二十一个字: “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是春秋时期黄国的器具,此后,叔单鼎历经上海、南京等地的几次辗转,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932 年河南潢川出土










A096 者司方罍


图片关键词A096 者司方罍


年代:商后期

规格:原件高 50.3 厘米、口边长 13 厘米

出土地点:1964 年洛阳北窑出土

鉴赏要点:方体溜肩,直口围足,盖为四阿屋顶形,兽首衔环耳,下腹有兽首颈和肩饰龙纹, 腹饰长鸟纹和垂叶龙纹,益和圈足饰兽面和龙纹。

今藏洛阳市博物馆









A098 者司方罍


图片关键词


A098 者司方罍


年代:商后期

规格:通高62cm

盛酒器,盖及钮帽均作四阿形,肩部两侧有兽耳衔环。腹下敛,有鼻钮, 圈足。 现藏故宫博物院。












A099 三足甗

图片关键词A099 三足甗


年代:商晚期礼器

规格:通高 36.4 厘米,甗口径 23-24 厘米

出土地点: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今藏江西省博物馆









A101 兽面纹牛首尊


图片关键词

A101 兽面纹牛首尊


年代:商中期

规格:高 29.5cm 口径 30cm

特征:敞口,束颈,折肩,鼓腹,圆底,圈足。颈下饰弦纹,肩部有三条勾云状扉棱,扉棱两 侧饰三组云雷纹作地的兽面纹。兽面纹之间铸 有三个牛首。腹部亦饰三组兽面纹,间以三条 扉棱对应。圈足上部饰两周弦纹和三个镂孔, 下部饰以雷纹作地的兽面纹。此类尊立体感很 强,纹饰繁缛,开商晚期所谓"三层花"的先河。

此器或以为是商代中、晚期之际的铸品,与殷墟青铜器的特征比较接近。

1974 年河南灵宝出土,河南省灵宝县文化馆藏。


A103 佳父葵尊



图片关键词A103 佳父葵尊


年代:商代晚期

规格: 高 31.3cm

特征:大口筒状三段式,喇叭形口, 长颈鼓腹,圈足沿下折,通体有四道棱脊,颈饰蕉叶纹,内填倒置的内卷角兽面纹,其下为对称鸟纹,腹饰外卷角兽面纹,圈足饰曲折角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铭文字数,内底铸铭文 3 字铭文释文为鸟父癸

现藏:上海博物馆

2012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





A107 羊尊


图片关键词A107 羊尊


年代:商代

特征:如天亡簋等器物上的卷体夔纹、颂壶上的蛟龙纹,宽厚流畅,单纯而又富于装饰性,该器通体作绵羊形,背上为盖,盖钮为一立和一立鸟,伏于绵羊颈相同,立后,引经据典作静之状,头上两卷角十分醒目,四蹄足较粗,尾低垂,其盖面饰有纹,器身饰有龙身凤首的长形花纹,此器作为器以差别为形,通身纹饰非常精美,其各种神传说的动物装饰,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

现藏于日本藤田美术馆。





A108 伏虎羊尊


图片关键词

A108 伏虎羊尊


年代:西周

规格:长 33 厘米 高:20 厘米











A109 鱼形尊


图片关键词A109 鱼形尊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长 28 厘米

特征:鱼形尊鱼身肥大中空,鱼口微张,下唇处有一细小穿孔。鱼鳃饱满。鱼背鳍处开方形口,双目圆睁,以表情夸张的四个小人做鱼尊底足,生动而富有情趣。鱼尊通体满饰线雕鳞纹。两鳃处各饰一组简化窃曲纹,钮盖两侧盖面上各饰一组完整的线雕鱼纹,鱼尊纹饰简而不繁。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A110 犀牛尊


图片关键词A110 犀牛尊


年代:西周时期

特征:通高约 34 厘米,长约 58 厘米,重约 13 公斤

特征:这只犀牛形象雄健,体态逼真。它的头部平抬,上面长有双角,四只短腿粗壮结实,有力地支着沉重的躯体,使整个形像如同一座伸出悬岩的小山。眼虽不大, 却充满神采。犀尊就是当时一种比较典型的盛酒器,这种盛器一般背上有盖,以便盛物,取物,保鲜。1963 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A111 史父乙方盉


图片关键词

A111 史父乙方盉

年代:西周早期 (前 11 世纪中期-前 10 世纪中期)

规格:通高 28 厘米,口径 15 厘米

特征:器体厚重,有盖,盖面中央设半球形钮,钮与盖莲接处饰兽首,盖边沿与鋬上端各设半环形钮以“8”字形铰链连接器与盖,盖面近沿处饰一周四组兽面纹,兽面环柱角,圆凸目有瞳孔,尾上卷。器身圆敞口,立沿, 尖唇,束颈饰一道弦纹,椭方形鼓腹,腹上部纹饰与器盖纹饰相同,腹四面以两道凸弦纹组成人字形纹;平底下设四柱足以蝉纹装饰。颈腹一侧设牛首鋬,牛角与銴顶面成一平面,张耳,圆目有瞳孔,吻部前突,以阴线勾勒角、耳、鼻、吻部细节,鋬饰勾云纹。另一侧的管状流饰蝉纹。器盖内壁及鋬内侧腹壁铸有三字铭文:“史父乙。”意思是贵族“史”(可能是官职名或族氏名)铸此盉祭祀亡父“乙”。从亡父取天干为名的特点来看,做器者应为商族人而非周族人。

藏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A112 太子丁卣


图片关键词A112 太子丁卣


年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规格:高 23cm

特征:2006 年 10 月 15 日,在陝西省扶風縣上宋鄉紅衛村一座商周之際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聯珠紋提梁卣,蓋、底同銘六字:“作太子丁尊彝。“微子啟”,所以這件太子丁卣很有可能是微子啟的後人為了祭祀他而特地作的。那麼這件卣為什麼會出土於扶風縣上宋鄉紅衛村呢,這個我們馬上可以聯想到距離此地不遠的...

2006 年宝鸡扶风县红卫村西周墓出土,深圳博物馆藏。






A113 四祀沁其卣


图片关键词A113 四祀沁其卣


年代:商代晚期

规格:通高 34.5 厘米

特征: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为商纣王 4 年器。拓本,8 行,共 42 字。高 32 厘米,宽 19.7 厘米。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是商代铭文较长者。

今藏故宫博物院。













A116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图片关键词A116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


年代:商代

规格:通高 28 厘米、口径 7.3 厘米

特征:器形别致,上圆颈,中方腹,下圈足。两侧肩钮连系扁平半环形提梁。腹立面横置长方形截面正方,方形空槽穿通各面中央,水平面呈"十"形。全器满饰纹 ∶ 口沿下共目夔纹;颈部三层兽面纹;肩部环柱角兽面纹;方腹以槽中为中,分为内外二层,槽口上下的内外四层皆以正中轴分布兽面纹,两侧的内外分布纵向四条共目夔纹。提梁表面层层鳞片,两端高浮凸兽首朝上,双角内卷,圆目特突,张口露出三角形齿,如衔咬宽扁提梁。一条"S"形蟠蛇连系盖和钮,蛇头口咬一环,环中孔洞以插销(残失)与盖连结。蛇尾勾于提梁的环系。矮圈足镂出花纹。方卣不仅纹饰纤细精美,而且器形特别,功能新奇。盛酒之卣坐于热水之中,腹的槽孔扩大了冷酒与热水接触的面积,酒温提高加速。热水烫酒饮之舒适、酣畅。它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专用水热温酒器。

江西博物馆藏



A118 兽面纹三足提梁兽首壶


图片关键词A118 兽面纹三足提梁兽首壶

年代:商后期

尺寸:通高 37.2 厘米,足高:9.5 厘米,梁高:13 厘米,口径:9.2 厘米

出土地点: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

现藏江西博物馆








A120 伯公父簠


图片关键词A120 伯公父簠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通高 19.8cm,口长 23cm, 宽 28.3cm,腹深 6.4cm,重 5750克。

1977 年陕西扶风云塘村西周窑藏出土,盖器相对,造型基本相同,长方口,腹斜收,两侧有环耳,盖与器合口处有牛首卡。口沿饰鳞纹,腹饰波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器同铭 61 字,记伯公父择吉金造器铜辟王,满孝诸兄,祈长寿多福。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A122 双凤壶


图片关键词


A122 双凤壶


年代:战国时期

规格;原件高 38.6 厘米

特征:鉴赏要点:体型扁圆,为两凤组成,两耳为风头,器型别之精美。

出土地点:不祥现藏地址不详






A123 桓子孟姜壶


图片关键词




A123 桓子孟姜壶


年代:春秋

规格:高 32.1cm

铜壶颈部内壁有铭文 142 字,是齐侯为田沮子之父所作的祭器。

现藏上海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







A125 龙纹壶


图片关键词

A125 龙纹壶


年代:东周时期

规格:原件高 44.5 厘米出

土地点:暂不祥

鉴赏要点: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纹饰疏宽流畅,规整大方,造型典雅庄重颇有特色。

现藏地址不详







A130 微伯兴簠


图片关键词A130 微伯兴簠


年代:西周中期后段

1976 年 12 月 15 日扶风县法门镇庄白1 号西周窑藏出土,一级文物。

盤底铸铭文 10 字,通高 14.5cm,口径 27.8cm,盤深 5.6cm,重量 2.9kg



A131 兴盨


图片关键词A131 兴盨


年代:西周中期后段

1976 年 12 月 15 日扶风县法门镇庒白一号西周窑藏山土,一级文物。腹底铸铭文62 字,通高 12 ·6cm,口横 23 ·8cm,口纵 17 · 1cm,腹深 8 ·7cm,重量 3 ·3kg。

注 ∶此窑出土 103 件,其中此器出土甲乙 2 件〔蓋佚〕形制、纹饰、铭文相同。盨为盛放熟食的器具,一般为偶数组合。



A132 兽面纹假腹铜豆


图片关键词A132 兽面纹假腹铜豆


年代:商代晚期

规格:高 13.4 厘米

特征:方折沿,浅盘假腹,粗柄喇叭形圈足。口沿饰一周目雷纹,盘中心饰一火纹,内壁饰斜角目雷纹,腹外壁和圈足饰兽面纹,圈足中印三十字孔,两边弦纹,下部饰目雷纹,商代铜豆发现少,纹饰精美如此者,当属精品。

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A133 作父辛簋

图片关键词A133 作父辛簋


年代:西周时期

规格:高 14cm特征:束领、鼓腹,双兽耳有珥,喇叭形圈足,装饰威武的兽面纹饰,腹底铸有 53字铭文。因铭文出现 4 个“辛”字,故名“辛簋”。铭文大意记载周穆王到了古现, 有位叫辛稽的人前去晋见,周穆王视其资历浅薄不予以接见。后命王子召见了他并赏赐他金(青铜)、贝。辛稽用所赐金铸成这件辛簋,让子子孙孙作为珍宝传承下去。铭文中“王子”二字,在我国青铜器铭文中尚属罕见。是龙口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最为重要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为国家一级文物。




A136 龙纹簋


图片关键词A136 龙纹簋


年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规格:通高 17.8 厘米 口径 25.5 厘米

2006 年 10 月 15 日 宝鸡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出土

现藏宝鸡扶风县博物馆







A138 伯湄父簋


图片关键词A138 伯湄父簋


年代:西周中期

2006 年扶风县五郡村窖藏

现藏扶风县博物馆








A150 四耳簋

图片关键词A150 四耳簋


西周早期,在其口沿和腹部四面,各铸造了一个由弧身向内的龙形怪兽构成器耳 。更奇特的是龙形兽的下面还凸出一小块凸起,从而形成一个垂珥, 且垂珥之上有精美的装饰纹饰-凤纹。细细看去,簋的颈部还有周圆涡纹,足上饰大型兽面纹,据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此类文物的博物馆中,四耳簋的数量十根手指都数的过来,可见此造型的稀少。最为珍贵的是, 在此件四耳簋上还有 2 行 7 字铭文: “亚艅(俞)历乍(作)父乙彝。 ”故而可以证明此簋是西周贵族“历”为他的父亲“ 乙” 制作的一件礼器。如此这般此物绝对可以称得上国之重器







A151 师酉簋



图片关键词A151 师酉簋


年代:西周晚期

规格:通高 22.9cm 宽 32.8cm 重 4.94kg

1959 年国家文物局调拨圆形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敛口,圈足,圈足下有三兽形短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器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盖、器同铭,11 行106 字,大意是 ∶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吴的太庙。官公族的作为册命典礼的佑者,他辅助师酉进入庙门,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读册命书 ∶"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部队中包括西门、秦、京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配有红色的带子,中间是䌹色的带子;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西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篡。酉的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这件簋。师西簋传世共四件,除一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外,其余三件皆在北京故宫。此铭文记载王的近卫部队"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数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特征: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饰乳丁雷纹,足部饰兽面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雅手法,雕刻精致, 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商代青铜簋,多为无耳、双耳或四耳,三耳较少见。此器不仅造型特殊,而且纹饰精细工丽,为传世珍品。

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A155 兽面纹带足斝


图片关键词

A155 兽面纹带足斝

年代:商前期

特征:容酒器,通高 31.1 厘米,口径 18.5 厘米。

侈口高柱,口沿有加厚唇边。颈腹分段。腹呈袋形,成分裆状,下有三圆锥形足。鋬大而薄。柱顶作帽形,上饰冏纹。颈饰兽面纹, 夹以连珠纹。腹部满饰卷角兽面纹,兽目甚大, 是商代前期兽面纹进一步发展的特征。商代前期分裆绿极为少见,而以此器的艺术装饰最为杰出。

现藏上海博物馆。











A156 回纹斝

图片关键词



A156 回纹斝


年代:商前期容酒器,高 30 厘米 ,敞口,上有菌状柱,阔体,颈腹分段,平底,三棱锥形空足。









A157 母亚斝


图片关键词A157 母亚斝


年代: 商前期

规格:通高 30.8 厘米,口径 16.9 厘米

特征:斝形状像爵,但较大,有三足,两柱, 一鋬,圆口,平底,无流及尾。腹部分裆,形状像鬲,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下有四足,带盖。斝主要盛行商代。《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彝,殷以斝,周以黄目” 。斝也用作祭祀时盛酒灌地降神的灌器。

河南安阳出土,今藏于河南博物院。






A160 单叔鬲

图片关键词


A160 单叔鬲


年代:西周

规格:高 15.3cm

特征:此鬲器形矮小,敛口,方唇,束颈,宽沿外折,腹壁外弧,弧裆近平,三蹄足上部中空。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腹下部饰夔龙纹, 器身有三个高凸扉棱将纹饰分成三组,口沿内铡有铭文一行 17 字,

包括两个重文符号。

2003 年 1 月 19 日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A161 兽面纹分档圆肩青铜鬲

图片关键词

A161 兽面纹分档圆肩青铜鬲


年代:商晚期

规格:高 9.6cm

特征:圆口外卷,直颈窄肩,分裆,锥形空足。口沿置对称的弓形耳,一耳与一足对应,构成三组兽面纹。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




A162 三鸠鬲

图片关键词



A162 三鸠鬲

年代:春秋早期 规格: 25.6cm

特征:上面有一鸟头盖,腰部三鸠长脚青铜器皿,铜器/盛具现代主要用于镇宅、辟邪、烧香、礼品、收藏外事送礼等。

现藏上海博物馆。






A165 兽面纹鬲

图片关键词


        A165 兽面纹鬲














A166 云目纹青铜瓒(铜瓒)


图片关键词A166 云目纹青铜瓒(铜瓒)

年代:商代

规格:通高 16.5cm,重 1.35kg

特征:可与青铜罍配合使用。瓒杯形体饰一周云目纹。腹足交接处斜出圭状的尖首柄,饰云纹,其间二对凸目。其形奇异,以往未见此种器物。通俗地讲,瓒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一种挹酒勺子,每当盛大的祭祀时,君主用瓒从罍等大型贮酒器种挹取鬯酒,然后缓缓地将酒注于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 此为裸礼。

1989 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A167 蕉叶纹觚


图片关键词A167 蕉叶纹觚

年代:西周前期

规格:高 29.7 厘米

特征: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 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出土地点:1976 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土,今藏于周原文物管理所。








A168 妇好觚


图片关键词A168 妇好觚


年代:商代

规格:通高 25.6 厘米

1976 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

特征:豪饮善战的女将,声名显赫的王妃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前曾是一名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礼,为商王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地位显赫一时。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A169 天觚



图片关键词A169 天觚


年代:西周早期

天觚:饮酒器,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颈饰仰叶纹, 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

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A171 黄觚




图片关键词A171 黄觚


年代:商晚期

规格:高 27.3 厘米 口径 16 厘米 重 1040 克

特征:觚是饮酒器。

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龙的边缘、目眶皆透雕。通体以云雷纹衬地, 有四道棱脊。装饰性极强,铸作极为精丽,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这种圈足透雕的觚,傅世极为罕见。圈足内铭有"黄"字, 是作器者的氏称。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A173 父辛爵

图片关键词

A173 父辛爵


年代:西周

规格:通高 22.3cm

特征:西周穆王时期 温饮酒器

父辛为人名 爵为器名 该器宽流、长尾、深腹、圆底,下乘三刀状足。流饰垂冠凤纹,记木羊氏为父辛做器。

现藏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寓意: 代表加官晋爵、深情厚谊的爵 。





A178 马踏飞燕


图片关键词

A178 马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明器,1969 年 10 月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高 34.5cm、身长 45cm、宽 13cm、重 7.15kg,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燕汉铜奔马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国宝级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