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岸文化签署国家级ip:会盟台,狄仁杰故居,李密饮酒台,李际期墓,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线标志塔,”还金山“石碑
【会盟台】
孟津会盟台地处孟津县最东端扣马,南依邙山,北望黄河,与孟州隔河相望,周边与古时的温县、孟县、偃师、巩义和孟津相邻,自古以来就有“闻鸡听五县” 之说,也是古都洛阳的八关之一。在扣马颓败的城门一侧留纪篆字“扣马”,正面门上写“长赢门”三字,城门外一侧立一碑,不规则的红砂岩,隶书“会盟台”三个字。
据《泰誓》记载有“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史记 ·周本纪》中把孟津写作盟津,大抵因诸侯在此会盟,留“盟”作纪。
3000 多年前的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诸侯纷起,周武王承八百诸侯之首在此会盟,誓师讨伐暴纣,史称“孟津之誓”。孤竹国二君子伯夷叔齐前来劝阻,武王不纳,二人拦马叩首以阻,武王仍然不为所动,分道首阳山, 自此诀别。
【狄仁杰故居】
狄仁杰的故居史有明载,在神都尚贤坊。尚贤坊是定鼎门街东第三街最南的一个坊,其位置在今龙门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东北不远处。此坊还有天官侍郎张锡宅园、建安王武攸宜宅园、 大理卿裴谈宅园、河东节度使韦凑宅园、左卫将军范阳郡公张謇宅园。
【李密饮酒台】
李密饮酒台遗址位于孟津县会盟镇东台荫村,南靠邙山,北临黄河。台荫村正南,现存面积约 200 平方米,海拔 215 米,高出周边群岗约 5 米,东西两侧与东汉和曹魏两个皇陵区为邻。相传,隋末,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激起民愤,各地百姓纷纷起义。 几年时间内,出现了大大小小数百支义军,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实力尤为强大。
李密,字法主,生于公元 582 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咸阳附近)人。他文武兼备,擅长筹算。隋大业十二年(公元 616 年),李密投奔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随后攻破要塞金堤关和荥阳,打败了隋炀帝派来镇压义军的大将张须陀。次年,趁隋炀帝 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之机,李密又让翟让率军袭占洛口仓,开仓赈济饥民。得到百姓拥 戴后,瓦岗军迅速壮大,成为一支拥有几十万人的强大队伍。
因为战绩显赫,李密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年号永平。随后,瓦岗军攻取回洛仓, 进逼东都洛阳。瓦岗军在洛河以北地区大败隋朝大将王世充的军队后,乘胜攻克偃师,进驻金墉城(遗址在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一带)。
在两军对垒中,李密常常来到孟津县会盟镇东的饮酒台,宴请部众,议论天下形势,讲述兵 法韬略,研究胜敌之策,共商建业之事。此外,李密出身贵族,自幼谙熟兵法,他还把这里 当成了他的军事据点,利用居高临下的优越地势,多次击败隋军。从此,这处高台被称为李 密饮酒台。
李密饮酒台后来被村民视为风水宝地,同时为了纪念隋末瓦岗军起义,村民将李密饮酒台以 北的村庄称为“李家台村” 、 “台阴村” ,后统称为“台荫村”。
【李际期墓】
李际期墓,河南省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始建于清代,2006 年 6 月 8 日,李际期墓入选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李际期墓园由北部的墓冢及其附属石刻和南部的神道石像生组成。园内遍植杨树。墓冢位于墓园北部,高约 4 米、底部直径约 12 米。墓碑写着“大清太子少保工兵尚书僖平李公之墓”。墓碑南侧的供案四周,铺首衔环、帷幕、海水云龙等浮雕图案仍然依稀可见。
李际期(1607— 1655),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进士,入清后历任户部主事、浙江提学道、按察司佥事、分巡金衢道、刑部右侍郎、左侍郎、工部尚书、 兵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少保。
【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标志塔】
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标志塔及纪念广场位于孟津会盟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南岸西侧,北面与黄 河相邻,距离黄河公路大桥约 50 米。
标志塔高 54.64 米,寓意黄河总长 5464 千米;5 米高的塔座四周是伏羲画卦、大禹治水、诸侯会盟、今日孟津四块汉白玉浮雕,象征着孟津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远景。
在纪念广场入口处坐落着一块 9 米长、2.4 米高、0.6 米厚的黄河石,上面写着“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线纪念碑”。
【还金山石碑】
“还金山”碑位于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该碑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 年),记载的是当年雍正皇帝对拾金不昧者进行褒奖的事。石碑高 1.6 米,宽 0.65 米,厚 0.13 米。
据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 年)四月三日,陕西商人秦泰来洛贩卖棉花, 把装有 170 两白银的褡裢,遗失在从偃师通往孟津宋家山的路上,被当时县城天平街(今会盟镇花园村)人翟世有捡到。他“归还失主,不受酬银。为此,雍正皇帝专门降下谕旨(内容见《世宗宪皇帝恩赏义民翟世有顶戴银两谕》),称赞其“拾金完璧”“清廉自好”“且将扬名于史册,流誉于无穷……”命洛河东总督田文镜为其挂匾表彰,并授七品顶戴及银百两。 ”